快速在线咨询,24小时免费与您一对一交流
怎么和自闭症孩子沟通?
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与自闭症(孤独症谱系障碍,ASD)孩子沟通,常常让家长和照护者感到 “力不从心”—— 他们可能对呼唤无回应、难以理解简单指令、不会用语言表达需求,甚至用哭闹、刻板行为传递情绪。但自闭症孩子并非 “无法沟通”,只是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理解逻辑与普通孩子不同。想要建立有效沟通,关键在于 “顺应他们的感知特点”“降低沟通难度”“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”。本文将从沟通前的准备、具体沟通方法、常见误区三个方面,为大家提供科学、可操作的沟通策略,帮助打破 “沟通壁垒”。
一、沟通前的 “两个准备”:先让孩子 “愿意听、能理解”
与自闭症孩子沟通,不能急于 “传递信息”,而是要先创造 “无压力的沟通环境” 和 “清晰的沟通信号”,让孩子具备 “接收信息” 的条件:
调整环境:减少感官干扰,让孩子 “能专注”
自闭症孩子对感官刺激(声音、光线、触觉)高度敏感,嘈杂、杂乱的环境会让他们陷入 “感官过载”,无法专注接收沟通信息。沟通前需先优化环境:
控制声音:避免在电视、洗衣机运转或多人交谈的环境中沟通,若环境噪音无法避免,可降低说话音量,或等孩子处于安静空间(如卧室、书房)时再交流;
简化视觉:沟通时,孩子面前只保留与沟通相关的物品(如要讨论的玩具、绘本),移除零食、电子产品等易分心的事物,让孩子的注意力能集中在 “沟通对象” 和 “信息本身”;
保持距离:与孩子沟通时,保持 1-1.5 米的 “舒适距离”,避免过近(引发触觉压力)或过远(导致信息接收不清晰),同时蹲下或坐下,与孩子保持视线平齐,减少他们的压迫感。
了解 “沟通基线”:用孩子 “能理解的语言” 交流
自闭症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极大:有的孩子能理解复杂指令,有的只能听懂简单单词,有的甚至无语言(需通过手势、图片沟通)。沟通前需先明确孩子的 “沟通基线”:
若孩子无语言:用 “手势 + 实物” 传递信息(如指水杯表示 “喝水”,拿外套表示 “要出门”);
若孩子能理解简单单词:用 “单字 + 短句” 沟通(如 “吃苹果”“穿鞋子”),避免长句子(如 “我们现在去洗手,洗完手吃苹果” 可能让孩子混淆);
若孩子能理解短句:语言保持 “简洁、具体”,避免抽象表达(如不说 “你要乖一点”,而说 “坐好吃饭”)。
只有用孩子能理解的 “语言等级” 沟通,才能避免他们因 “听不懂” 而拒绝回应。
二、5 个实用沟通方法:让孩子 “愿意回应、能传递需求”
在做好前期准备后,可通过以下 5 个方法,逐步建立与自闭症孩子的有效沟通,从 “单向传递” 变成 “双向互动”:
“兴趣切入法”:用孩子喜欢的事物打开沟通缺口
自闭症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(如玩具车、恐龙、数字、绘画)会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度,这是沟通的 “突破口”。家长可从孩子的兴趣入手,创造沟通场景:
若孩子喜欢玩具车:拿着玩具车与孩子互动,说 “车车跑”,同时推动玩具车,引导孩子模仿 “跑” 的动作或语言;当孩子主动玩车时,及时提问 “车车去哪里呀?”,即使孩子只回答 “走”,也继续回应 “哦,车车要去公园呀”,延长沟通链条;
若孩子喜欢数字:上下楼梯时,说 “1、2、3,我们数到 5 就到啦”,引导孩子跟着数;吃水果时,说 “我们吃 3 颗草莓,1 颗、2 颗、3 颗”,让孩子在兴趣中接收语言信息。
用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,能让他们从 “被动听” 变成 “主动参与”,降低沟通的抵触感。
“视觉辅助法”:用 “图片、手势” 弥补语言理解不足
自闭症孩子对视觉信息的理解能力远强于语言信息,用 “图片、手势、表情” 等视觉工具辅助沟通,能让信息更清晰、直观:
图片沟通:制作 “日常需求卡片”(如吃饭、喝水、洗澡、玩玩具的图片),当孩子有需求却无法表达时,引导他们指认对应的图片;出门前,用图片展示 “穿衣服→穿鞋→出门→玩滑梯” 的流程,让孩子理解接下来的安排,减少焦虑;
手势辅助:说指令时配合简单手势,如说 “坐下” 时做出 “向下压” 的手势,说 “过来” 时伸出手,说 “再见” 时挥手;手势能帮助孩子将 “语言” 与 “动作” 关联,更快理解指令含义;
表情传递:沟通时用夸张的表情传递情绪,如说 “开心” 时微笑、拍手,说 “疼” 时皱眉、捂手,让孩子通过表情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,逐步建立 “情绪认知”。
“等待回应法”:给孩子足够时间,不催促、不打断
自闭症孩子接收信息、组织回应的速度比普通孩子慢,很多家长因 “孩子没立刻回应” 就着急重复指令或放弃沟通,这会让孩子失去思考和回应的机会。正确的做法是:
传递信息后,等待 5-10 秒(普通孩子只需 1-2 秒),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理解和组织回应;例如,问孩子 “要喝水吗?”,说完后不着急追问,静静等待,若孩子点头或指水杯,就是回应;
若孩子无回应,可重复 1 次指令(保持语言和手势不变),再等待 5 秒;若仍无回应,不强迫,可换个时间再尝试,避免让孩子因 “压力” 抗拒沟通。
耐心等待能让孩子感受到 “被尊重”,逐步愿意尝试回应。
“正向反馈法”:及时表扬 “主动沟通行为”,强化互动意识
自闭症孩子的主动沟通行为(如主动指物、说单词、回应指令)需要通过 “正向反馈” 来强化,让他们知道 “沟通能带来积极结果”:
当孩子主动指水杯时,立即递水并表扬:“你指水杯,是想喝水对不对?宝宝真棒,会告诉妈妈了!”;
当孩子跟着说 “车车” 时,回应:“宝宝会说‘车车’啦,我们一起玩车车好不好?”;
当孩子按指令 “坐下” 时,说:“你听明白妈妈的话了,坐得真端正,奖励你玩 1 分钟积木!”
表扬需 “及时、具体”,让孩子明确 “自己哪个行为值得肯定”,逐步建立 “沟通有用” 的认知,主动发起沟通。
“简洁指令法”:一次只说一个指令,不叠加信息
自闭症孩子的注意力容量有限,一次传递多个指令(如 “先去洗手,洗完手过来吃苹果,吃完苹果我们去玩”)会让他们混乱,无法判断 “先做什么”。沟通时需遵循 “一次一个指令” 的原则:
正确方式:先让孩子洗手,说 “洗手”,配合手势;孩子洗完手后,再说 “吃苹果”;吃完苹果后,再说 “去玩”;
错误方式:同时说 “洗手、吃苹果、去玩”,或说 “你怎么还不洗手,洗完手才能吃苹果”(包含指责和指令,信息混乱)。
简洁的指令能让孩子清晰知道 “当下该做什么”,提高回应的准确性,增强沟通的自信心。
三、沟通中的 3 个常见误区:避免 “好心办坏事”
很多家长在与自闭症孩子沟通时,因不了解他们的特点,容易陷入误区,反而加重沟通障碍,需特别注意:
不强迫 “眼神对视”:尊重孩子的感官舒适区
很多家长认为 “说话时看眼睛才是礼貌”,会强迫孩子与自己对视,这会让自闭症孩子因 “感官压力”(眼神对视带来的视觉刺激)而焦虑,甚至拒绝沟通。正确的做法是:不刻意要求对视,而是在孩子自然看向自己时,及时传递信息、给予表扬;随着孩子对沟通的信任度提升,他们会逐渐愿意主动对视。
不否定 “刻板语言”:从 “重复” 中寻找沟通机会
自闭症孩子可能会反复说某句话(如广告词、动画片台词),很多家长觉得 “这是无意义的,要纠正”,会打断孩子说 “别胡说”“说点有用的”。实际上,刻板语言是孩子表达情绪或需求的方式(如说 “妈妈抱” 可能是想寻求安慰,说 “车车走” 可能是想玩车)。家长可先回应孩子的刻板语言(如孩子说 “车车走”,回应 “哦,车车要走啦,我们一起玩车车好不好?”),再逐步引导他们说与当下场景相关的话,而非直接否定。
不忽视 “非语言信号”:读懂孩子的 “行为表达”
自闭症孩子的沟通不仅限于语言,哭闹、拉扯、刻板动作都是他们传递需求的 “非语言信号”。家长需关注这些信号:如孩子拉扯家长的手走向水杯,可能是想喝水;孩子反复拍手、转圈,可能是感到开心或焦虑。读懂这些信号,及时回应(如 “你想喝水,妈妈给你拿”),能让孩子感受到 “自己的需求被理解”,逐步愿意用更清晰的方式沟通。
四、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
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,在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一定的经验。针对自闭症孩子的沟通问题,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疗团队会通过评估,明确孩子的沟通能力水平(如语言理解等级、非语言沟通方式),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指导方案,包括如何用视觉辅助工具、如何从兴趣切入沟通、如何强化主动沟通行为等。同时,医院会结合行为干预、语言训练等方法,帮助孩子逐步提升沟通能力,助力家长与孩子建立更顺畅的沟通联结,改善亲子互动质量。
与自闭症孩子沟通,是一个 “理解、适应、耐心陪伴” 的过程。家长无需追求 “完美沟通”,只要每次沟通能让孩子多一点回应、多一点理解,就是进步。通过科学的方法、持续的尝试,多数孩子能从 “无回应” 到 “能指物”,从 “说单字” 到 “说短句”,逐步打开沟通的大门。如果在沟通中遇到困难,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指导,能让这条路走得更高效、更顺利。
健康文章
- 【1】自闭症宝宝早期信号:6 个容易被
- 【2】怎么和自闭症孩子沟通?
- 【3】孩子不看人,不说话,是自闭症吗
- 【4】广州家长注意!别再把自闭症当
- 【5】广州自闭症的早期信号
- 【6】广州自闭症孩子情绪何调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