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在线咨询,24小时免费与您一对一交流
应对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该怎么办?
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应对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(如尖叫、哭闹、自伤、攻击行为等),核心是“先止损、再理解、后引导”——既要快速阻止危险行为,也要找到背后的原因,避免反复发生。情绪失控对孩子来说是“无法应对压力的本能反应”,而非“故意对抗”,因此应对时需兼顾“安抚情绪”和“教会方法”。以下是分阶段的具体策略:
一、情绪失控“爆发时”:3步紧急处理,优先保障安全
当孩子情绪失控(如打滚、撞头、扔东西),第一目标是避免伤害(孩子自身或他人),并通过简单干预降低情绪强度,而非立刻讲道理。
1. 快速“隔离刺激源”,创造“低压力空间”
情绪失控往往由特定刺激触发(如噪音、拥挤、被强迫做某事),此时需第一时间减少外界干扰:
- 转移环境:若在公共场所(如商场、游乐场),立即抱孩子到安静、人少的地方(如停车场、楼梯间);若在家,带他到熟悉的房间(如他的卧室),关闭电视、灯光,减少视觉/听觉刺激。
- 提供“安全物”:递给他平时依赖的物品(如毛绒玩具、减压球),熟悉的触感能帮助他快速冷静(部分孩子通过挤压、触摸物品缓解焦虑)。
- 避免“二次刺激”:此时不要大声说教(“你怎么又这样!”)、强行拥抱(可能被视为束缚)或快速移动他,保持动作缓慢、语气平静(如“我们在这里待一会儿”)。
2. 针对“危险行为”,用“替代方式”止损
若孩子出现自伤(撞头、咬手)或攻击行为(打人、摔东西),需温和但坚决地阻止,同时提供安全的发泄渠道:
- 自伤行为:用软枕、厚衣物轻轻隔开他与坚硬物体(如“宝宝别撞,这里有枕头”),或握住他的手腕(不要用力),同时递给他可以“用力”的物品(如握力球、撕纸),替代自伤动作。
- 攻击行为:快速移开周围易碎/危险物品(如杯子、剪刀),若他试图打人,用身体挡住(而非推开),说“不打人,我们可以拍沙发”,引导他将力量发泄在安全物体上。
3. 等“情绪峰值过去”,再用“低语言”沟通
情绪失控时,孩子的大脑处于“应激状态”,无法理解复杂语言,需等他平静后(如哭声变小、呼吸平稳),用1-2个词简单回应:
- 若因“需求未满足”(如想吃糖被拒):平静说“等会儿吃”,同时指一下钟表(让他知道“不是永远没有”)。
- 若因“感官不适”(如衣服扎人):帮他脱掉衣服,说“不舒服,脱掉了”。
- 不纠结“对错”:此时不必批评“你刚才错了”,只需让他知道“情绪平静后,问题可以解决”。
二、情绪平复后:排查“触发原因”,避免重复失控
情绪失控不是偶然的,每次平复后需花5分钟记录细节,找到“诱因”(如“穿新袜子→哭闹”“被打断玩玩具→扔东西”),针对性调整:
| 常见触发原因 | 排查方法 | 对应调整策略 |
|--|--||
| 感官刺激过载 | 记录失控前是否有噪音、强光、衣服标签摩擦等 | 提前规避:穿无标签衣服、戴软耳塞;随身携带“感官包”(如冷毛巾、减压球) |
| 沟通不畅(需求未说清) | 观察失控前孩子是否有指物、哼唧等“求助信号”,但未被理解 | 用“需求卡片”(画着“吃、喝、玩”)让孩子指认;家长少问“你要什么”,多猜“是不是要喝水?” |
| 环境/流程变化 | 当天是否有打破常规的事(如换路线、换照顾者、提前起床) | 提前10分钟预告变化(如“等下我们不走平时的路,会看到小狗”);用图片贴出当日流程 |
| 身体不适/疲劳 | 检查是否饿了、困了、有感冒症状(如脸红、咳嗽) | 固定作息(如每天午睡2小时);出门带零食、水,避免孩子因生理不适失控 |
三、长期预防:帮孩子建立“情绪调节工具包”
减少情绪失控的关键,是让孩子逐步掌握“自己平静下来”的方法,而非依赖家长干预。日常可通过以下训练积累“工具”:
1. 教孩子“识别情绪信号”:提前“踩刹车”
情绪失控前往往有“前兆”(如皱眉、呼吸变快、握拳),帮孩子识别这些信号,提前干预:
- 用镜子玩“表情游戏”:让孩子看自己“生气前的样子”(皱眉、瞪眼),说“这是‘要爆炸’了,我们可以先停下来”。
- 日常观察并提醒:当孩子出现前兆时,及时说“宝宝现在有点紧(指身体紧绷),我们去坐一会儿”,带他离开当前场景。
2. 练“简单调节动作”:给情绪“找出口”
教孩子几个能快速执行的“冷静动作”,情绪升温时用:
- “呼吸法”:用玩具哨子、羽毛练习“吸气(数1-2)→呼气(数1-2)”,边做边说“吹泡泡,气就少了”。
- “挤压法”:让他抱一个软枕头用力挤压,或捏减压球,说“把生气捏走”。
- “逃离法”:教他说“要走”或拉家长的手,表达“需要离开当前环境”。
3. 用“视觉支持”降低“未知焦虑”
自闭症孩子对“不确定”的容忍度低,提前“可视化”规则和流程,能减少失控:
- “情绪选择板”:贴出“抱枕头、拍沙发、深呼吸”的图片,告诉孩子“生气时可以选一个做”。
- “日常流程表”:用图片按顺序贴出“起床→吃饭→上学→玩”,让他知道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”,减少因“不知道做什么”引发的焦虑。
四、家长心态:避免3个“无效反应”
情绪失控时,家长的反应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恢复速度,需避免这些误区:
- 不要“硬碰硬”:如“你再哭就打你”“不准闹”,这会让孩子觉得“情绪被否定”,加剧对抗。
- 不要“过度妥协”:如“别哭了,现在就给你买”,这会让孩子认为“失控=能得到想要的”,反而强化行为。
- 不要“事后翻旧账”:平静后不要反复说“你刚才错了”“以后不准这样”,这会让孩子对“情绪”产生羞耻感,不愿表达。
总结
应对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,核心是“把失控当信号”——它在告诉我们:“孩子此刻很痛苦,需要帮助”。即时处理时,安全和冷静是前提;长期预防时,帮孩子建立“识别情绪→表达需求→自我调节”的能力是关键。
每个孩子的触发点和偏好不同,家长需要耐心观察、不断调整方法(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,有的需要挤压玩具)。随着工具越来越多,孩子的情绪失控会越来越少——因为他终于学会了“不用尖叫,也能被听见”。
专业支持建议
若孩子情绪失控频繁(如每天多次)、伴随严重自伤,或家庭干预效果有限,可寻求儿童发育行为科或自闭症康复机构的帮助。专业人员会通过“功能行为分析(FBA)”精准找到触发原因,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(如行为矫正、感统训练),同时指导家长更高效地应对。
健康文章
- 【1】自闭症的感统失调表现
- 【2】如何与自闭症孩子沟通
- 【3】如何应对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?
- 【4】如何帮助自闭症孩子建立自信、克
- 【5】 应对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该怎么
- 【6】自闭症孩子害怕刺耳的声音?科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