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在线咨询,24小时免费与您一对一交流

天使医院
广州天使医院电话号码

宝宝不爱对视、不回应呼唤?警惕自闭症的早期信号

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快速问诊,为避免网络不稳定,可通过下方进行在线
交流(私密)!

  当你拿着摇铃在宝宝眼前晃动,他却眼神游离,仿佛眼前的世界与自己无关;当你一次次呼唤他的名字,他始终毫无反应,只顾着重复摆弄手里的玩具 —— 这些场景或许会让你心头一紧,却又安慰自己 “孩子还小,长大就好了”。然而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,可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发出的早期信号。作为家长,及时识别并科学应对,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争取更多可能。
 
  一、这些 “异常”,可能不只是 “性格问题”
 
 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核心特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、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。在婴幼儿时期,这些特征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显现,容易被误认为是 “内向”“发育慢” 或 “不听话”。
 
  缺乏眼神对视是常见的早期表现之一。正常宝宝在 3-6 个月时,会自然地与照料者进行眼神交流,用目光追随亲人的移动;而自闭症宝宝可能很少主动对视,即使被迫与他人目光接触,也会迅速移开,仿佛眼神接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 
  对呼唤无回应同样值得警惕。当家长或他人呼唤名字时,1 岁左右的正常宝宝通常会转头或抬头回应;但自闭症宝宝可能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无论呼唤声多大、次数多少,都像 “没听见” 一样。这种 “听而不闻” 并非听力问题,而是他们难以将声音与自身建立联系,也缺乏回应的意愿。
 
  此外,自闭症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语言发育迟缓,比如 2 岁时仍不会说简单词语;重复刻板行为,如反复开关门、排列物品;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,比如因玩具摆放位置改变而哭闹不止等。这些表现单独出现时可能不足以确诊,但组合出现时,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
 
  二、早发现,为何是干预的关键?
 
  儿童大脑发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,尤其是在 0-6 岁的关键期。研究表明,越早介入干预,自闭症儿童在语言、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上的改善空间就越大。
 
  如果错过了早期干预的黄金期,孩子的社交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固化,甚至影响入学后的适应能力。比如,有些自闭症儿童因无法理解社交规则,难以与同学建立互动,进而出现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。因此,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异常表现,不应抱有 “等待观察” 的心态,而应尽早寻求专业帮助。
 
  三、科学应对:从筛查到干预的正确路径
 
  当怀疑孩子可能存在发育异常时,家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科学应对:
 
  首先,及时进行专业筛查。可以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、发育行为儿科或自闭症专科门诊,通过量表评估、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初步筛查。常用的筛查工具包括 “婴幼儿自闭症筛查量表(M-CHAT)”,适用于 16-30 个月的宝宝,能帮助家长和医生快速识别潜在风险。
 
  其次,接受诊断并制定干预计划。若筛查结果提示高风险,需进一步通过专业诊断明确是否为自闭症谱系障碍。一旦确诊,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、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。目前,应用广泛且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法是 “应用行为分析(ABA)”,通过分解目标行为、强化积极反应等方式,帮助孩子提升社交、语言和自理能力。
 
  此外,家庭参与是干预的核心。家长需要学习干预技巧,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比如,在给孩子喂食时,通过眼神接触、呼唤名字等方式引导他回应;在玩玩具时,设计互动游戏,鼓励孩子模仿动作或发出声音。同时,家长要调整心态,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孩子,毕竟耐心和坚持是干预过程中重要的 “武器”。
 
  四、误区提醒:这些想法可能耽误孩子
 
  在面对自闭症时,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误区:有人认为 “孩子说话晚只是发育慢,长大了自然会好”,从而延误干预时机;有人将自闭症与 “家庭教育不当” 挂钩,陷入自责或指责家人的情绪中;还有人盲目尝试偏方、针灸等非科学方法,不仅没有效果,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。
 
  事实上,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与家庭教育无关,也没有所谓的 “根治” 方法。唯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科学干预提升孩子的能力,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。因此,家长要理性看待,避免被错误信息误导。
 
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自闭症儿童只是在发育路径上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。当发现宝宝不爱对视、不回应呼唤时,与其焦虑担忧,不如行动起来 —— 尽早筛查、及时干预、科学训练。或许这条路会充满挑战,但每一点进步都值得期待。记住,你的敏锐和坚持,可能会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一扇新的大门。

一个电话,随时随地轻松 问诊 挂号

健康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