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在线咨询,24小时免费与您一对一交流

天使医院
广州天使医院电话号码

孩子频繁眨眼、耸肩,小心是抽动症!

来源:广州天使儿童医院

快速问诊,为避免网络不稳定,可通过下方进行在线
交流(私密)!

  "妈妈,我又控制不住自己了。"8岁的小明低着头,小声对妈妈说。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老师反映小明在课堂上频繁眨眼、耸肩了。起初,家长以为只是孩子的不良习惯,或是眼睛疲劳,但情况却越来越频繁。直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,才被诊断为抽动症。这样的场景,在许多家庭中并不罕见。孩子突然出现的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等"小动作",常常被家长误认为是坏习惯或调皮捣蛋,却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抽动症的表现、成因及应对方法,帮助家长及早识别,科学干预。
 
  什么是抽动症?
 
  抽动症,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,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。其特征是不自主的、突然的、快速的、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。根据临床表现,抽动症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。
 
  运动性抽动通常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抽动,如频繁眨眼、皱眉、咧嘴、耸鼻等;也可涉及颈部和肩部,如耸肩、摇头;严重时甚至影响四肢和躯干,如甩手、踢腿、挺腹等。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、咳嗽、吸鼻、犬吠声、秽语等。
 
  值得注意的是,抽动症状具有波动性,在紧张、焦虑、疲劳时加重,而在专注、放松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刚开始会误以为孩子是"故意"做这些动作。
 
  抽动症的早期识别
 
  早期识别抽动症对于干预和预后至关重要。家长应警惕以下信号:
 
  反复出现的"小动作":孩子频繁眨眼、耸肩、清嗓子等动作持续超过一个月,且无法通过提醒或批评完全控制。
 
  症状波动性:抽动症状在情绪激动、紧张或疲劳时明显加重,而在放松或专注时减轻。
 
  伴随行为问题:部分孩子可能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、强迫行为或情绪问题。
 
  影响日常生活:抽动症状开始影响孩子的学习、社交或心理状态。
 
  家族史:抽动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如果家族中有类似病史,应更加警惕。
 
  需要强调的是,偶尔的眨眼或耸肩并不等于抽动症。正常儿童也可能出现短暂性抽动,通常在几周或几个月内自行消失。只有当症状持续存在、影响功能时,才需要考虑抽动症的可能。
 
  抽动症的成因与误解
 
  关于抽动症的成因,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:
 
  遗传因素:抽动症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,约5060%的患者有家族史。
 
  神经生化因素:与大脑内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。
 
  环境因素:感染(如链球菌感染)、心理压力、睡眠不足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。
 
  然而,社会上对抽动症仍存在诸多误解:
 
  误解一:抽动症是孩子故意调皮或坏习惯。
 
  事实: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孩子无法通过意志力完全控制这些动作。批评和惩罚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,使症状恶化。
 
  误解二:抽动症会随着长大自然痊愈。
 
  事实:虽然部分孩子的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减轻,但约1/3的患者症状会持续至成年。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。
 
  误解三:抽动症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。
 
  事实:抽动症与家庭教育方式无直接因果关系,但家庭环境会影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孩子的心理适应。
 
  科学应对抽动症的方法
 
  面对孩子可能的抽动症,家长应采取科学、理性的态度:
 
  1. 及时专业评估
 
  一旦怀疑孩子有抽动症,应及时带孩子到儿童神经科、精神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。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、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评估工具(如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)来明确诊断。
 
  2. 综合治疗策略
 
  抽动症的治疗通常采用多模式综合干预:
 
  心理行为治疗:包括习惯逆转训练、认知行为疗法等,帮助孩子识别抽动前兆,学习替代行为。
 
  药物治疗:对于中重度患者,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(如α2受体激动剂、抗精神病药等)来控制症状。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,并定期随访。
 
  环境调整:减少压力源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。
 
  3. 家庭支持与教育
 
  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至关重要:
 
  理解与接纳:认识到抽动症是一种疾病,不是孩子的错。避免批评、指责或过度关注抽动症状。
 
  建立良好沟通:与孩子开放交流,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。
 
  学校合作:与老师沟通,争取理解和支持,必要时可申请教育辅助措施。
 
  4. 生活方式管理
 
  规律作息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。
 
  均衡饮食:避免过多咖啡因、糖分和人工添加剂。
 
  适度运动:体育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症状。
 
  压力管理:教授孩子放松技巧,如深呼吸、渐进性肌肉放松等。
 
  结语
 
  抽动症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,但通过早期识别、科学干预和家庭支持,大多数孩子可以良好控制症状,正常生活和学习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提高对抽动症的认识,摒弃误解,用理性和爱心陪伴孩子成长。记住,孩子需要的不是被"纠正",而是被理解和支持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每一个抽动症孩子创造一个包容、友好的成长环境。

一个电话,随时随地轻松 问诊 挂号

健康文章